她,是让物证“开口说话”的忠诚卫士,在细微之处追寻真相,于毫厘之间捍卫公正。从警十载,公安武清分局法医王鑫始终奋战在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她以科学为剑,剖开迷雾;以责任为盾,守护安宁。
慧眼寻踪 于细微处见真章
王鑫今年37岁,现任公安武清分局刑侦支队技术支援大队警务技术一级主管。山西医科大学和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法医学专业双学士学位的求学经历,为她从事法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笔下是公正,细节见真相”,工工整整地写在王鑫工作日志的首页,这句话也是她从警10年一直坚守的信念。
2016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王鑫遇到了一起棘手案件。这起案件因当年技术条件限制,虽已锁定嫌疑人,但关键线索缺失,案件侦破工作陷入僵局。随着刑事技术的发展,专案组决定重启侦查,目标指向一片面积达数千平方米的荒地。该地杂草丛生,土质复杂,且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搜索难度可想而知。“我申请加入!”王鑫主动迎接挑战。
发掘工作持续了数周,这片荒地被逐层清理至5米深,表层与深层土壤以及各种杂物混合在一起,要从中找到案件线索,如同大海捞针。王鑫头顶烈日,忍受着蚊虫叮咬,俯身跪在泥泞中,聚精会神地筛查每一铲泥土。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她凭借过硬的专业积累,观察各类物质的颜色、质地、形态,捕捉关键特征,最终从数百斤泥土中精准地找到了一块骨骼碎片,为后续工作打开了突破口。
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团队共收集到200余块关键碎片。随后,王鑫在实验室连续工作36小时,将这些碎片逐一拼接,还原出完整骨骼形态,进而通过技术比对确认了关键信息,这一突破彻底打破了侦查僵局,为案件定性提供了有力证据,促使案件顺利告破!身为女性,她并非无畏,但沉冤未雪,王鑫对还原真相的执着克服了生理的本能,案件告破的那一刻,王鑫深刻体会到了法医工作的意义,“用专业让线索‘说话’,让正义不再缺席!”
精益求精 以“零误差”护公正
法医出具的结论关乎案件定性,容不得丝毫疏忽。每一次勘验检验,王鑫都要在实验室加班熬夜,深夜的实验室,她总是进进出出,一会儿看看这个仪器的进度,一会儿看看电脑屏幕里面的线谱,一会儿再去翻翻文献……确保第一时间能拿出准确无误的定性意见。
一次,辖区内的超市和手机店接连发生盗窃案。王鑫深入超市勘查,在一楼与二楼间的窗户玻璃碎片中提取到一枚完整的指纹。随后,她又继续前往手机店进行勘查,在展柜玻璃上提取到多枚指纹,而其中一枚与超市发现的指纹高度相似。经专业比对确认,这两枚指纹系同一人所留!这一发现为案件侦破指明了方向。
“法医是为未来而存在的工作,法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只有持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王鑫说。她利用业余时间大量阅读国内外前沿文献,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掌握先进的检验技术和方法,为解决复杂案件提供有力技术支撑。10年来,王鑫先后参与各类案件现场勘查3200余起,提取物证4万余件。每一份报告,都是她字斟句酌,反复核对的成果,每一个逻辑严密、准确无误的内容,都是她对案件真相的精准勾勒。
铁肩柔情 用专业传递温度
法医工作的日常就是和冰冷的器械、严谨的技术为伴,但王鑫在触摸回忆还原轨迹的过程中,一次次将民生温度重新升起,在一次次精准无误的检测中,传递着法治之光下的人文关怀。
2021年,辖区派出所发现,居民王某患有先天性聋哑且一直未办理户口,疑似走失人员。王鑫得知该情况后,第一时间采集王某的样本录入系统进行比对,发现其样本与河北省李某夫妇存在生物学关联。为确保信息准确,她多次与两地相关部门沟通,组织双方重新采集样本进行复核。经多方努力,同年10月,失散32年的一家人终于团圆,看着亲人泪流满面地拥抱在一起时,王鑫也不禁潸然泪下。“我们的工作不仅是侦破案件,也同样见证着诸如欢笑与泪水这样的生命印迹。”
王鑫从警的10年,闪耀着法医“为生者权,为死者言”的厚重。她的故事,是无数刑事技术工作者默默奉献的缩影;她的精神,是新时代公安民警忠诚履职、担当作为的生动体现。多少次守候着深夜的实验室,多少次接触各类冷冰冰的仪器,但王鑫坚信,自己会以心中微光,点燃温暖晨曦,守护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