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沁立,公安河西分局民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3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公安作家班)学员。曾获天津市第四届文学新人奖,全国孙犁散文一等奖。出版散文集《纸琥珀》,长篇报告文学《大道辅成》。
她被誉为文字背后的“追光者”
在她的笔下
一直都是战友的故事
今天以她第一人称的记叙视角
运用写实笔触
讲述亲身经历
让我们走近这位警营女作家
沉浸式体验她的人生经历
倾听那些文字背后的故事
指尖从未离开真情的键盘
写作的路有些艰苦,但也一路幸福。
三十多年的文学创作经历,让我在灵动的文字中感受着人生况味,那里既有思想的泉眼,也有岁月的沉淀,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侧重公安题材创作,至今已有十年,身为公安民警中的一员,我熟悉他们,却并不完全了解他们,及至我带着真情走进他们,轻叩他们的心扉,才将那些零散的画面拼成了一部看似平淡实则绚烂的长卷。
作为公安民警,我一边博览群书,一边在基层行走,把警察故事用文字表达出来。天津有300多个派出所,我走访过的派出所、科所队百余个,结识了很多基层民警,他们日复一日地进民家、知民情、解民意、救民难,就在这样无怨无悔奉献的时候,他们的家人却在苦苦等待着哪怕一次小团圆。
我跟着民警一起出警,看他们处理社区里的纠纷;跟着110接警民警接听电话,感受民警的镇定,也感受电话另一端的急迫;跟着水警一起打捞尸体,我佩服他们的勇敢,也会因恐惧悄悄躲到他们的身后;跟着网安民警在网上梭巡,与他们一起捕捉网上的犯罪痕迹;与监管民警一起进入监室,记录他们工作的细节……只有这样,当我在电脑上敲击与他们有关的文字时,文字才是真实而有温度的。我相继发表了《孙冀,有勇有谋的“津城警星”》《一个人的寝园》《河神——“鱼眼镜头”下的天津水警》《怀抱炸弹的那些人》《天津,网络上的无声力量》《让“影子”说出真相》《360张汇款单》《最炫出镜》《过招,在暗流之下》《一位特警左手书写的精彩人生》《那一刻,我的耳畔只有心跳声》等数十篇描写天津民警故事的文章。
从2015年开始,我在公安部文联和市公安局的大力支持下,多次采访全国优秀民警。
我采访贵州省平塘县的克度派出所,了解民警辅警守护国家重点工程“天眼FAST”的故事,写下《“天眼”下那抹蓝》;在吉林的深山里,采访森林公安民警,踏着他们的脚印,看他们如何守护绿水青山,写出《在寂静的山林》;还有贵州山区的瑶山派出所的警察故事《小莫和老童》;而《大山里动听的旋律》,则是我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采访多名民警,创作的国家移民管理局的帮扶故事;《光与暖》是时代楷模、吉林延边汪清县交警崔光日的故事,这些文章都被刊登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头条位置,其中三篇被收入人民日报年度精选文集。


在浙江诸暨,我两次采访枫桥派出所,写出《红枫之舞》,在《人民公安报》连载;采访南京夫子庙派出所,写出了《浓情夫子庙》,讲述优秀派出所的民警故事;在新疆采访反恐民警,感受他们与危险相伴却无比忠诚的初心;在辽宁朝阳采访“百佳刑警”耿作明,与痕迹检验民警一起出警勘察案发现场……
每一次采访和创作,我都是用脚感受大地温度,用心描摹民警情怀。
2015年4月,原单位市公安局指挥部新闻中心安排我采访民警王璟。当时他是公安大港分局栖凤派出所副所长,在一年前一次出警时,全身多处被滚烫的沥青烫伤,双手被烫掉多个手指。
这一年,他奔波在手术治疗、植皮、松解瘢痕、肌肉康复之路上,情绪低落。
采访时,我想,我要挖掘他阳光的一面。了解了他的受伤经过后,我主要询问他受伤前在派出所的情况。他介绍这方面情况时,低沉的语气开始昂扬。
在之后的创作中,我就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写。我起的标题是《我的伤疤,就是我的勋章》。5000字的文章,三分之二写他的警察故事,三分之一写他救助群众受伤时的险情和治疗康复中的坚强。
这篇文章以半版篇幅发表在2015年8月14日的《人民公安报》上,给王璟带来极大的鼓舞。我还把文章改成演讲稿,他参加了市公安局组织的巡回报告团。一年后,我和王璟通过一次电话,他特别兴奋地告诉我,谢老师,那篇文章刊登、巡回报告之后,我重返工作岗位。现在我终于可以拿住电话不掉了,我在分局网安部门当了网警,已经网上追逃到了好几名犯罪嫌疑人。
他的话让我特别感动,用文字改变了一个人的未来,这是文字的力量。
我多次到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总队采访,印象最深的是水警支队和危险品管理支队。
当时,水警支队只有15名民警,却要负责在市区所有水域救助落水人员、打捞浮尸、抱起高度腐败的躯体……为了了解他们的工作,我和他们一起水上巡逻,在一次采访中,我亲眼看着他们打捞起溺水的父子俩。通过我的引导,他们都讲起自己的经历,《河神》《子夜冰面上的遗嘱》也由此诞生。文章发表后,民警们都说,我们的工作这么有意义,这么伟大。
采访危险品支队时,我被震撼着,也被感动着。我给文章起名《怀抱炸弹的那群人》。繁华的都市里,很少有人知道,有那么一群人,以一种别样的淡定和付出守护着这份平安,在公共安全与极度危险之间竖起一道坚实屏障。在现场,要么是随时可能爆炸的炮弹,要么是杀人无形的化学危险品;在现场,用技巧和经验在刀尖上跳舞,用勇敢和机敏与死神周旋。我们的民警就是这样一群怀抱炸弹的人。
2016年10月,受全国公安文联委派,我前往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采访平塘县公安局克度派出所。
那时,“天眼”还没正式对游客开放,只有派出所所长、我和省公安厅的一位宣传干部在“天眼”旁边,我问了很多问题,还静静地坐下来,倾听山坳里的风声,感受不一样的天眼。
当晚,我在宾馆里浏览了派出所提供给我的10万字文档,只是这10万字里,只有一句话似乎与民警有关:某年某月,在公安机关帮助下,山民从大窝凼搬迁下山。
第二天,我听到民警们为这个项目做的工作,守护科研仪器,守护科学家,守护山坳里的设备……他们平静地叙述着,说的都是小事情,但在创作过程中,我不断和派出所沟通,几易其稿,2016年12月5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头条刊登了我的《“天眼”下那抹蓝》,又被几十家文学和公安网站转载。之后,“天眼”下的民警故事受到媒体广泛关注。
2020年11月1日,在公安部文联的安排下,我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一日美好小康”全国作家文学创作活动。
当我翻山越岭站在柳州市三江县——国家移民局扶贫的村寨时,心情既激动又感到很大压力。压力来自全国媒体已经报道了大量扶贫故事,要想创新并不容易。在三江县,我除了听到看到移民局和各级政府帮助当地群众开发产业、打开特产销路、修建公共设施等情况外,还捕捉到一个信息,移民管理局有一百多位民警正在山村小学支教。我立即来了兴致,老师支教很平常,民警下村做第一书记也不新鲜,但民警支教小学,而且是这么多人,便有些特殊。当我听说有的民警是国家第五批维和成员,有的是港珠澳大桥边检民警,有的曾守护国门,现在,他们在乡村小学俯下身来和孩子交流,我决定将采访重点放在这里。两天中,我行程几百公里,辗转四个乡镇的四所乡村小学,实地采访。在校园里,看着孩子们和民警老师亲密无间,我特别感动。采访结束后,我和民警通过微信做进一步深度交流。最终,我选择了其中两位民警故事,将美育教育和家国情怀融入其中。纪实散文《大山里动听的旋律》,刊登在2020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这也为三江县11月20日宣布脱贫做了一个侧面总结。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公安局交警崔光日,是中宣部命名的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一级英模、党的十九大代表。
我曾两次采访过他。崔光日患有肾脏疾病,在部领导和中央电视台的联系下,被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免费救治。我后来的散文《26年一遇的小团圆》,写的就是他的从警故事。
2019年8月,我到吉林延边采访。在会议室里,我又看到了崔光日。这次,主办方让我们自选写作对象。一般来说,写作者不愿意重复写一个人,因为故事会缺乏新意。但我想,4年没见,他肾移植手术之后怎么样呢?工作怎么样?我特别想知道答案。
这一次,采访时间有限,我询问时,把重心放在他近四年的工作上。他说,他热爱交警工作,舍不得离开路面,但领导照顾他,安排他到车管所工作,他每天在前台接待,解决群众问题。此外,他还热心回馈社会,与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创建了帮扶机构,帮助失学、留守、生病的孩子。我询问着各种细节,比如,他为了抗排异每天吃多少粒药片,他每天站岗的具体时间,他胳膊上的瘘管是什么样子,他和浙江的医生怎么沟通……就这样,从小处入手展现警察大胸怀的《光与暖》,被《人民日报》刊登,并收入《2019年人民日报散文精品选》。


我相信,最好的文字不是隔空采访,而是紧紧相随。只有这样,当我在电脑上敲击与民警有关的文字时,那文字才有温度。
2019年12月,我主动要求调到公安河西分局挂甲寺派出所工作,我不再是去采访民警,我就是基层民警的一员。我从情报指挥室到信访干部,再到社区民警,以敏锐的第一视角和深厚的基层积淀,不断深入挖掘基层民警执法为民的动人故事,创作了多篇反映基层民警风采的纪实作品。
在公安河西分局工作两年半的时间里,我创作了《警星闪耀“会客厅”》《警花绽放别样芳华》《马云超和他的136个微信群》《我们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天使白”旁的警察蓝》《王超的“数据战场”》《有你在,灯亮着》《为了天下无诈》等四十余篇优秀民警、集体的故事,近十万字。我写的系列派出所故事,被多家媒体刊发、转发,还被刊载在“学习强国”平台上,多角度宣传了民警守护平安的日日夜夜。
能够让民警走上国家最高的“舞台”,是我的创作目标。
采访桃园派出所庆荣里社区民警刘伟时,我发现了许多亮点。
刘伟和群众亲如一家。我多次和他一起进社区,走进居民家中,和群众聊天,和他一起出警。我还采访了庆荣里几任居委会主任,听他们讲述刘伟的故事,也听到了群众发自内心对他的评价。和我以往采访全国特点突出的派出所不同,庆荣里社区太过普通,民警工作也很普通。
我决心在普通中挖掘出不同。我从最平凡的家长里短入手,就写刘伟和群众之间的平凡小事。孙爷爷是独居老人,他说一有事情就找社区民警,连订立遗嘱都找刘伟帮助解决;对没有父母照顾的男孩儿小辉,刘伟从帮他补办户口上学开始,十几年如一日,和妻子一道每年给小辉购置四季衣服,直到小辉工作、成家。刘伟和妻子还把社区里的孤寡老人请到家里吃饭,他妻子说,要让他们体会到家的温暖;他帮助精神残障的雯雯一家,让他们在困境中找到依靠。经过多次修改,报告文学《庆荣里社区的故事》登上2022年8月13日的《人民日报》。
用心用情写警察,我的指尖从未离开过那真情的键盘。






写作是寂寞之道
也是激情之旅
每次采访和写作
她的内心
因为敬佩和感动而无比充盈
她一如既往地用眼睛去捕捉
警察最真实的影像
并将这些影像展现给
他们日夜护卫的父老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