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举起100公斤杠铃,能把八斩刀挥舞得虎虎生风,还是全国电子取证领域赛事“大满贯”获得者、天津大学电子信息专业在读博士生、省级取证专家、公职律师……这就是潘煜,公安静海分局网安支队警务技术二级主管,一个拥有“多重身份”的六边形女战士。
梦想当人民警察的武术选手
见到潘煜时,她正在健身房,100公斤的杠铃正被她稳稳举着,很难想象一个女生能爆发出这么强大的力量。“其实都是有技巧的,而且我从小就练武术,身体素质要更好一些。”潘煜笑着解释道。
潘煜出生于警察大院,父母的坚守与奉献造就了她对警察事业的热爱,而她唯一的偶像——周恩来总理,更是坚定了她从警的决心。“周总理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这两句话深深影响着我,直到现在也铭记于心。”潘煜说道。于是,从山东大学软件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她,拒绝大厂offer,坚定选择加入公安队伍。
当被问起练武原因,她毫不犹豫地说道:“为了当警察!人民警察需要足够的‘武力值’,我从小就开始习武,至今已经有十余个年头了。”她笑着展示手机里的训练计划表,八斩刀法、咏春、杠铃训练排得密密麻麻,“电子取证是脑力马拉松,体力跟不上可撑不住48小时的连续作战。”
凌晨两点的代码护盾
“这次案件检材太多了,估计又要通宵出勘验报告了。”一起电诈案件侦办中,民警随口一句“吐槽”,让潘煜彻夜未眠。
看着战友们熬红的双眼,她会同软件公司牵头开发电子勘验报告生成程序,实现了从数据提取到勘验笔录的自动化流程,将警力从流程中解放出来,使得同时段的勘验报告产出量提升近200%,切实提升了分局案件调查取证和破案打击质效。“现在点几下鼠标就能生成报告,潘煜的程序救了急!”大家称赞不已。
其实刚入警时,技术专业的她被分配到分局特警支队,专业不对口并没有动摇她从警的初心。她主动向支队领导申请参与日常巡逻,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多次精准锁定嫌疑人,为案件破获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执行抓捕任务时,她连续蹲守几个小时,通过敏锐细致的观察将嫌疑人抓获。
2021年到分局网安支队后,她也坚持在应急处置的第一线,有时要连续熬几十个小时处理数据,半夜出发处理突发事件,紧急任务跨省取证也成为了日常。
“你看这条信息,不对劲儿,肯定有问题。”2022年3月,潘煜对一起聚众斗殴案进行取证时,她在上千条数据信息中突然发现了一条涉赌线索,出于侦查敏感性,她立即开始线索挖掘,最终成功侦破这起网络赌博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0余名,涉及赌客上百人,赌资上千万元。
随着大数据的浪潮愈发澎湃,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的提升成为重中之重。2023到2024年,依据公安部重点攻坚项目,潘煜参加了市局专班建设,研究了一系列网络安全领域实战系统,成功处置涉网络安全事件接近200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10余名。
面对“文能提笔发论文,武能挥刀制歹徒”的夸赞,潘煜有些羞赧:“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而已。”
把比赛打成“开卷考试”的警营学霸
“电子取证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和犯罪分子赛跑。”2024年全国大比武现场,潘煜以满分成绩摘得魁首。参赛选手们不禁发出惊叹:“这姑娘把比赛打成了‘开卷考试’啊!”
此次比赛共有195名各省公安机关优秀选手参加,同时还有检察院、市场监管、海关、金融、能源、通讯等行业共400余名选手晋级线下决赛,大家共用一套题目,潘煜是唯一一名获得满分的选手,创造了天津市公安局在此项赛事的历史最好成绩。
“每个案件都是闭卷考,赛场不过是日常的延伸。”为了不断打破自己能力的天花板,潘煜参与了各种技能练兵、岗位练兵,把数据取证赛场当战场,从新手小白打到全国冠军,仅用3年时间横扫美亚杯、中科实数杯等全国赛事冠军,获得30余项全国各类奖项,是业内公认的“大满贯选手”,被评为副高级职称,成为省级取证专家、攻防实验员。
在实验室里,她还有另一重身份——天津大学电子信息专业博士生,专注于网络安全领域,手握2项发明专利,发表两篇SCI论文,被聘为知网评审专家。
看着满满一柜子的奖杯奖牌,潘煜指着京津冀大工匠的获奖证书娓娓道来,“这是我最珍视的一个荣誉,我是首批十二名‘京津冀大工匠’称号获得者中唯一的公安民警。我的爷爷是上世纪70年代的车工高级工,他用车床建设国家,我用代码构筑护盾。”她的语气充满怀念,“这是两代工匠跨越时空的对话。”
有人问,博士、拳手、工匠、警察,哪个才是真正的你?潘煜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出了两张照片——七岁扎着羊角辫的她正在挥拳踢腿,另一张定格在泛黄的作文纸上,稚嫩笔迹写着“我想当一名好警察!”
此时此刻,七岁小女孩认真练拳的模样,与她伏案工作的身影在时光中重叠,她指向警徽:“曾经的我和现在的我隔着时光对视,我们都会说——守护正义的初心,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