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阿拉伯茶
阿拉伯茶(学名:Catha edulis),又名巧茶、东非罂粟、也门茶、恰特草,为卫矛科巧茶属的植物,分布在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半岛以及中国的海南、广西等地。新鲜时酷似苋菜,可嚼食,如晒干,外形又像茶叶,叶含兴奋物质,对人体中枢神经具有刺激作用,使人上瘾,被联合国及美国、欧洲定为软性毒品。2014年1月1日,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公安部、卫生计生委公布的《精神药品品种目录(2013年版)》正式实施,该目录将恰特草列入第一类精神药品进行管制,属《刑法》《禁毒法》所指的毒品范围。
“阿拉伯茶”学名叫“恰特草”,生长在东非、中东地区,被称为“阿拉伯茶叶”或“东非罂粟”,含有国家一类精神药物卡西酮,具有兴奋作用,又有成瘾性。“阿拉伯茶”在美国及欧洲多个国家都被列入II类软性毒品,严格禁止进口。在中国国内,海关及出入境部门也严禁恰特草入境。因此,市面上销售的恰特草都是未经过出入境检验检疫而非法流入的。
巧茶含兴奋剂卡西酮(cathinone),咀嚼巧茶会上瘾。此外,卡西酮结构不太稳定,易分解成去甲伪麻黄碱(cathine)和苯丙醇胺(norephedrine),其结构类似于安非他命和肾上腺素。巧茶可以通过输液进入人体,但目前最常用的吸食途径为口腔咀嚼(和槟榔相似),茎、叶和花蕾都可被咀嚼出果汁,后再吐出残留物。通常情况下,使用阿拉伯茶叶100-200克(1包)一次,效果可达几小时。
人体服用过后会造成血压上升,增加警觉性和兴奋喜悦的感觉。经常高剂量使用,会引起精神反应以及胃肠道反应(便秘和尿潴留)。咀嚼巧茶开始约一小时后即出现欣快效果,cathinone在血液中存留8小时后就可检测不到,已随尿液排出体外。阿拉伯茶与其消费者出现心肌梗死、肝功能衰竭和口腔癌之间有着特定关系。
世卫组织专家委员会在2006年第34次会议上对巧茶的精神药物依赖性(ECDD)在多个场合进行评估,巧茶最终还是被排除在精神药物外,但是cathinone和去甲伪麻黄碱被列入1971年的联合国精神药品公约控制使用。巧茶也被一些欧洲国家控制使用,包括比利时、丹麦、德国、希腊、法国、爱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斯洛文尼亚、芬兰、瑞典、挪威和瑞士。
来源:北京禁毒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