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毒品的危害认识不清
认为吸毒可以减肥、治病、增加创作灵感等等。许多人对毒品的危害性无知或认识不足,听信谣传。错误认为合成毒品不像海洛因那样成瘾性大,吸食一点不会上瘾,而有助于提神解困;甚至于听信不法分子、毒贩鼓吹“吸毒可以排除烦恼,精神特爽,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毒品,只是一种兴奋剂”“不会上瘾随时可以不再吸食”等等,因为经不住诱惑或教唆而吸食,把毒品与日常吸食的香烟混淆,认为随时可吸、随时可戒并不可怕,结果一吸食而致终不可收。
有些吸毒者对毒品有一种近乎荒唐的想法,他们认为吸毒是一种高级的享受,吸得起毒代表自己有身份、有钱。吸毒者中甚至流行这样一句话:“看一个人是否有钱,不能看他开多好的车、住多好的房子,而要看他是否吸得起毒。”在这种错误认识的影响下,不少通过自己努力致富的年轻人开始吸毒,最终倾家荡产。

2、对吸毒充满好奇
有些人开始吸毒是出于对毒品“神奇”作用的好奇,他们大多认识吸毒的朋友并有机会目睹对方吸毒的情景,看到吸毒者吞云吐雾,一副自我陶醉的模样,想试试吸毒到底是怎样的滋味,到底有多舒服。于是他主动提出试一口。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较多地受到与其关系密切者的影响,尤其是对心理还未成熟的青少年,这种伙伴影响的力量可能会远远超过老师、父母的说教。如果某位同学的很多伙伴吸毒,而唯独他不吸,他就会与朋友有疏离感。朋友们也会不断地劝他,甚至手把手地教他吸毒。
在朋友的“热心”帮助下,他很快就把持不住自己,开始吸毒。大多数吸毒者第一次获得毒品是从朋友处获得的,很多吸毒者都有拉新手吸毒的经历。

3、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有些吸毒者中,因为在家庭里得不到应有的尊严、地位和呵护,或者难以正常融入社会生活,从而产生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样久而久之让他们在内心萌生起寻找心理平衡点的想法,换句话说就是想找到一个“精神寄托”,而在这种“念想和需求”的驱使下,就会让他们更加错误地选择毒品做“归宿”,也会慢慢去接触不良的朋友圈子,染上恶习。

新颁布的《禁毒法》及《戒毒条例》规定:“吸毒人员可以自行到戒毒医疗机构接受戒毒治疗。对自愿接受戒毒治疗的吸毒人员,公安机关对其原吸毒行为不予处罚,不留案底。戒毒医疗机构应当与自愿戒毒人员或者其监护人签订自愿戒毒协议,就戒毒方法、戒毒期限、戒毒的个人信息保密。”
有了国家的支持,自愿戒毒也给吸毒者开启了另一扇门,吸毒本就百害而无一利,为自己设想,对家人负责,谋社会利益,请远离毒品!
来源:市公安局禁毒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