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全市各级公安机关坚决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战疫情、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在此期间,仍有一些不法分子假借疫情名义大肆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天津警方提醒,小心提防以下三类电信网络诈骗手段:
1
利用新冠肺炎疫情,
发布售卖医用物品虚假信息实施诈骗
诈骗手段
疫情期间,医用口罩、消毒液等各类防疫用品供不应求,一些不法分子抓住群众急于购买的心理,通过网络发布销售信息。当有人咨询购买时,骗子要求买家先行付款再发货,一旦买家付款,骗子便将其拉黑。
真实案例
1月31日,我市北辰区居民李先生报警称曾在微信群里看见一条售卖口罩信息,李先生通过微信添加对方好友,欲批量购买。对方称口罩有医用一次性口罩1元一个,N95口罩8元一个。李先生通过微信将1450元钱款转给对方,对方遂将李先生微信拉黑。2月3日,公安北辰分局将嫌疑人常某(男,29岁,天津市人)抓获。目前,常某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警方提示
切勿因为心急而点击不明链接、扫描不明二维码,网上购物一定要选择正规购物平台,认真查看核实网购物品的物流信息,避免上当受骗。
2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部分群体收入不稳定,
骗子发布虚假网络贷款广告
实施诈骗
警惕
这个特殊的春节假期,大多数人是在家中度过的。虽然从本周开始,各地陆续开始复工复产,但疫情形势依旧影响了收入,不少人都在为房贷、车贷、信用卡还款发愁。此时,一些不法分子趁虚而入,发布虚假网络贷款广告,实施贷款诈骗。其实仔细分析骗子们的骗术并不高明,但他们恰好利用了人们急于用钱的迫切心理实施诈骗犯罪。
诈骗手段
第一步:通过互联网、短信、微信以及其他社交软件发布虚假贷款信息,引诱被害人上钩并取得信任,号称只需要提供“身份证”之类的信息就可以轻松拿到借款;
第二步:编织各种理由,提前收取借款人的费用,通常以平台费、保证金等借口忽悠借款人上钩;
第三步:当借款人将钱打入对方账户后,骗子完成诈骗。
真实案例
2月10日,我市河东区居民李先生报警称自己在网上看到贷款信息,与对方电话联系,互加QQ后,对方以收取工本费、手续费、保证金等为由,让李先生向指定账户汇款8600元,李先生将钱转入对方指定账户后,对方将李先生QQ拉黑。
警方提示
贷款一定要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不可轻信“低息”“免抵押”等小广告。“平台费”“保证金”“验证费”都是骗子用来诈骗的借口。任何需要提前付款的“贷款”都是诈骗。
3
骗子潜入学校班级QQ群、微信群
以线上收费形式伺机行骗
警惕
为保证防控疫情期间中小学校“停课不停学”,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和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按学校正常教学计划积极提供免费线上课程,为中小学生如期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一些不法分子趁机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联系学生家长诈骗,且手法较以往有所升级。
诈骗手段
骗子利用QQ群不是好友也能进行聊天的特点,进群将头像、昵称改为和班主任一样后,与群内家长单独联系,以线上收费形式实施诈骗。
真实案例
2月4日,我市某高校一名女大学生小王报警称,被冒充学校“化学老师”的骗子骗取了2835元。小王说自己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化学老师”通过QQ群临时对话框,告知她因防控疫情,开学后上课做实验,需要买防护服,让其去找班里的同学收费,每人45元。小王班级里共有63个学生,共收款2835元。小王在没有进行核实的情况下,就将2835元转到了“化学老师”指定的银行账户。经事后核实,小王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警方提示
学校负责人应尽快启动入群验证功能,避免陌生人随意加入班级QQ群、微信群,对身份存疑的尽快清除出群。如有人在群内收费,学生或家长可直接打电话核实后再缴费,避免上当受骗。
来源:平安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