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期间,一个平台,发挥了巨大作用,它秒级响应精准勾勒出一道道精准高效的交通保障任务轨迹,累计执行交通保障任务640余次、里程超1万公里……这就是33岁的市公安局交管总队科设支队科技设施管理大队副大队长段涛带领团队在短时间内淬炼出的“情指行”一体化交通指挥调度平台。闪亮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昼夜的匠心打磨,科技与汗水的交织创新为峰会交通保障任务的圆满完成贡献了坚实力量。
百日攻坚
智控中枢利剑出鞘
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20多位外国领导人和10位国际组织负责人跨越山海而来,齐聚海河之滨。为了保障各国嘉宾出行并行不悖、一路畅通,且尽可能缩短交通管控时间,最大限度保障群众出行,“尽最快时间打造一套能‘看得见、算得准、控得住’的智慧交通指挥调度系统!”段涛立下的军令状掷地有声。
按照统一部署,段涛迅速组建起一支由不同年龄段成员组成,涵盖视频算法、数据分析、交管业务能手的18人复合型团队,一头扎进代码与图纸构筑的“技术迷宫”。白天忙于全市道路范围内的户外排查,段涛的办公室内经常彻夜灯火通明,他带着技术骨干逐帧分析视频流,发现有设备存在“看得全但看不清”的痛点,他提出全要素驾驶舱概念,力争实现“三位一体”,即随时知晓车辆位置、及时动态调整交通信号、全时视频掌握具体情况。为实现这一目标,团队对重要道路视频资源配置进行重构,引入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将速度偏差预警精度提升至秒级。当第一版系统顺利完成模拟演练时,段涛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
正如“神奇电波”般赋能,通过优化调整视频资源配置,推动交通保障实现从“看不全”到“看得清”再到“看得懂”的全场景可视化,同时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与算法模型,对速度偏差等指标开展智能研判评估,补齐了以往确定车辆位置仅凭经验判断的短板,大幅提升了指挥调度的科学性与精准性。
更难的是人机协同的磨合。段涛带领团队精心制定培训手册,带着技术人员驻扎各区交管支队,手把手培训同事们熟练掌握操作平台。“这个按钮是冲突预警,那个界面显示灯态变化……”他的生动讲解总伴随着现场演示,有时为了验证某个功能,会带着大家驾车实地反复测试。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细节把控,让原本陌生的全新系统在短时间内成为执勤民警们的“第二大脑”。短短的3个半月时间,“情指行”一体化交通指挥调度平台已经可以精准运用实战。
智绘天网
全力做好交通保障
8月31日傍晚6时,在上合峰会交通安保指挥中心内,段涛双目紧盯着屏幕,看着嘉宾车辆在“绿波带”中畅通无阻,段涛的表情未见丝毫轻松,当嘉宾车辆密集交织时,平台依托智能算法生成的速度控制建议,如同给交通流注入了润滑剂,确保了不同嘉宾车辆的丝滑衔接。
早在峰会举办的半年前,段涛已带领同事们开展了大量基础准备工作,支撑交通信号机正常工作的全部管线都在等待他们的逐一梳理排查。而伴随道路建设施工的不断推进,他们也开展了大量硬件更新工作,包括重新铺设了92处管线、200余处视频设备。
“一体化交通指挥调度平台的第一次‘上岗’其实是在今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举办前,曾经出现了多路视频同时并发时卡顿的问题。”段涛对那次实战演练记忆犹新,他火速带领技术团队开展攻坚分析,确定原因在于网络带宽受限,并连夜对软件功能进行应急升级研发,同步组织人员兵分多路对前端设备进行逐一升级,成功保障了任务期间设备的正常使用。
“保障嘉宾车辆在最短时间内通过的同时,也能最大限度缩短临时交通管控时间,减少对群众正常出行的影响”,从段涛的介绍中可以感受到,一体化交通指挥调度平台的智能化、精准化,为任务决策时刻提供着“上帝视角”。
民需所向
通途闪耀智慧光芒
近年来,我市以智慧交管赋能道路通行,创新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推动公安交管工作朝着更加智慧化方向发展,而在此期间,段涛带领团队成员利用互联网信息和科技设施实时监管路网运行状况,通过提高算力,调整路口交通信号灯的配时方案,不断提升着市民群众的出行体验。特别是自去年以来,在落实提升城市道路出行品质“十项攻坚”工作任务中,他紧盯中心城区重点路口,综合采取“量身定制”的方式完成了大流量路段“绿波带”构建和路口信号配时优化。
从盛夏到初秋,五大道景区始终游人如织,段涛带着团队蹲守路口观察车流。“这里入口多车道、出口一车道,容易形成‘肠梗阻’”。他指着手机中的电子地图分析,随即推出“远端截流+出口放流”的组合拳:在友谊北路等主干道实施汇入车流管控,在成都道提升出口绿信比。相关交通管理措施实施后,景区周边道路通行效率提升显著,游客王先生由衷点赞:“自驾来天津玩之前担心道路拥堵、不好走,现在来了发现一路畅通,这才是舒心旅行该有的体验!”而在意式风情区,“缓进快出”策略的实施,既减少了机动车涌入带来的压力,又通过优化行人过街灯时,让游客得以从容欣赏异国建筑之美。
中小学校、幼儿园开学后,近两周的交通早晚高峰时段,段涛和同事们都聚集在电子大屏幕前观察与研讨,学校周边、大交通流量的主干道路沿线,都是他们此时关注的重点。根据往年交通态势分析预测数据,段涛团队针对“开学交通流”影响较大的路口执行既定信号控制预案的基础上,根据需求动态优化信号配时方案,本月以来调整了中心城区多处路口的交通信号配时,保障道路出行安全畅通。贯通和平、河西、南开三区的卫津路(南京路至八里台桥)路段由北向南方向车流较开学前明显增长。针对这一变化,他们在工作日早高峰同步调整了卫津路沿线六处路口的交通信号配时方案,同时增加了卫津路与天津大学交口、卫津路与电台道交口处左转方向的绿灯时长,在交通信号周期不变的基础上缓解了路段车辆排队压力。
自适应信号灯根据车流自动调节、主干道通行“一路绿波”、行人过路“自助绿灯”……如今,天津的街头巷尾,处处可见智慧交通的影子。“科技不是冷冰冰的工具,应是带着温度的服务”段涛说。
采访手记
上合峰会期间,全市道路交通有序顺畅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像段涛这样的交警,对每一个路口、每一盏信号灯的精细调控,在这背后是对大量数据的精准分析和无数次的测试验证,正是这些繁杂的基础准备工作为峰会期间交通保障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勇攀高峰过程中,段涛带领团队凭借先进的平台实现了对交通状况的精准掌控。警服既是守护平安的铠甲,也是传递温暖的纽带。正如段涛在工作笔记中所写:“精细做好交通管理工作,是让每个人都感受到畅通与尊重。”行走在科技前沿的他,也将继续带领团队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征途上向前奔跑,用智慧与汗水铺就城市交通的未来之路。